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歷史是城市的記憶,文化是城市的靈魂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(diào)城市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,,為古城保護與發(fā)展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根本遵循,。
從一座城門、一條老街到一座古城,古韻悠長,、近悅遠來的故事里,洋溢著歷史文化與現(xiàn)代生活相融相合的文化自信,。
【目標】“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,,在保護中發(fā)展,在發(fā)展中保護”——2019年1月,,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市考察時指出
【坐標】陜西省西安市西安城墻永寧門
文物巡查管理員寇重輝這幾天特別忙,。
“2月2日,西安城墻景區(qū)將在永寧門點亮龍年花燈,,我們要加緊對這段城墻進行巡查,。”寇重輝有著8年的“巡城”經(jīng)驗,,“重點是提前干預,、降低風險,比如當監(jiān)測到地鐵某一段震動頻率對城墻可能造成影響,,我們就會要求地鐵行至這一段時減速,。”
8000多個監(jiān)測點位守護著城墻的安危,,確保附近各種活動都在不超過城墻最大承載量的情況下展開,。
始建于隋唐、擴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墻全長13.74公里,,是中國現(xiàn)存歷史最悠久,、規(guī)模最宏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,。仿佛一位堅毅威武的衛(wèi)士,,千百年來守護著這座古老的城市。
西安城墻永寧門(2023年4月25日攝,,無人機照片),。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
年近七旬的西安市民張培林還記得她青年時代西安城墻的樣子。那是大約半個世紀前,,西安城墻的墻體殘垣斷壁,、墻頭雜草叢生、墻根堆著垃圾。永寧門是西安的主城門之一,,雖然保存較為完整,,卻也斑駁衰敗。
如今,,永寧門已不是張培林記憶中的模樣,。清晨,吊橋緩緩放下,,金甲武士從城墻內(nèi)闊步而出,;傍晚,城門周邊華燈綻放,,絡繹不絕的游客在這里“打卡”留影,。每年,,這里都會舉辦城墻馬拉松,、新春燈會、非遺展演,、健步走等文體活動,。
十多年時間、6萬余張照片,,西安市民韓存枝用鏡頭記錄了西安城墻的變化,。一開始聚焦景,見證了護城河水由濁到清,,環(huán)城公園由亂到治,。如今她更愛拍人,記錄游客漢服飄飄,、花鈿灼灼,,年輕人在城墻上跑步、騎行,,似與千余年前的古都隔著歷史長河于此相約,。
游客在西安城墻景區(qū)參觀游覽(2023年4月30日攝)。新華社發(fā)(鄒競一攝)
從軍事防御設施,,到國寶級文物,,再到城市公共空間、文化空間,。城門之變折射保護理念之變,。城墻內(nèi),是老西安的煙火人間,;城墻外,,是現(xiàn)代城市的流光溢彩。完整貫通的城垣與現(xiàn)代城市生活相融共生。
張培林愛在城墻腳下的環(huán)城公園散步,,說起西安城墻她如數(shù)家珍:“長樂門,、安定門、永寧門,、安遠門,,是西安城墻四個主城門的名字。各取一字便合成‘長安永安’,,這正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。”
【目標】“不僅要在物質(zhì)形式上傳承好,,更要在心里傳承好”——2023年7月,,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
【坐標】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
早晨7點多,平江路剛剛蘇醒,。
58歲的姚志儉幫5歲的小孫女梳洗打扮好,,吃好早飯。從東升里出發(fā),,沿著清澈河道,,穿過高矮古樹、經(jīng)過錯落老屋,,祖孫倆手牽手步行10分鐘,,來到幼兒園門口。
短暫的上下學路上,,姚志儉總會和小孫女講起平江路上的風云:鈕家巷3號是清乾隆年間狀元潘世恩故居,,大儒巷是為了紀念明代大儒王敬臣而命名的,歷史學家顧頡剛故居在顧家花園……
“一條平江路,,半座姑蘇城,。”平江路全長1606米,,北接拙政園,,南眺羅漢院雙塔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(qū)有各級文保單位20處,、控制保護建筑45處,,被稱為“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”。
這是無人機拍攝的蘇州平江歷史街區(qū)(2023年7月3日攝),。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
阮湧三出生在蘇州鈕家巷,。年近八旬的他帶領著年輕人探訪老街老巷,推開一扇扇門,,拜訪一個個久遠的故事,,懸橋巷,、獅林寺巷、傳芳巷,、東花橋巷,、衛(wèi)道觀前……實地走訪,讓記載在書本上的歷史變得立體而鮮活,。
既是受益者,,也是傳承人。姚志儉與阮湧三,,作為至今仍居住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(qū)的1.3萬原住民的代表,,身上體現(xiàn)著古城蘇州對待歷史文脈的態(tài)度。傳承弘揚優(yōu)秀歷史文化,,不僅要護住物,,還要留住人,更要涵養(yǎng)文化的魂,。
“青磚伴瓦漆,,白馬踏新泥……”藏身平江河畔的琵琶語評彈藝術館,慕名而來的年輕人絡繹不絕,,只為聽一曲吳語《聲聲慢》,。一小時節(jié)目,,兩組演員4個人,,每天演出6到7場,幾乎場場爆滿,。
評彈藝人在蘇州平江路上的一家評彈店內(nèi)進行表演(2023年7月7日攝),。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
“叮鈴鈴……”上課鈴響起,緊挨平江路的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每周五下午的社團活動開始了,。昆曲,、評彈、竹刻,、碑拓等非遺主題社團多種多樣,,在學生心靈深處播下傳承的種子。
“物”的保護,、“藝”的傳承,、“人”的培養(yǎng)……平江路充沛的文化張力吸引著天南地北的人們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,2024年元旦假期,,平江歷史文化街區(qū)日均客流量11.4萬人次,比2023年元旦假期上升234%,。
【目標】“延續(xù)城市文脈,,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”——2020年10月,,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(diào)
【坐標】山西省平遙古城
1月26日,王龍飛在朋友圈發(fā)了一條信息,,慶祝平遙古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順利通過現(xiàn)場竣工驗收,。高興的不僅有他這個項目副總指揮,還有至今仍生活在古城內(nèi)的人們,。
58歲的楊曉東住在窯場街37號,,15年前他修繕了家里三進院落的歷史建筑,開了一家民宿客棧,。之前,,他家門口的下水井一到夏天就返味兒,旅游旺季時斷電,、水流小等問題給生活帶來不便,。
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。現(xiàn)在家里能洗熱水澡,,有水沖廁所,,還有空調(diào)制冷取暖?!睏顣詵|說,,每到夏天他喜歡坐在四合院里喝茶乘涼,和游客們聊古城的前世今生,,談到興起時會自豪地強調(diào):“我們的古城還是一座‘活’著的城,。”
平遙古城一角(2023年5月30日攝,,無人機照片),。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
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,。經(jīng)過2800余年洗禮,,2.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(nèi)保存著300余處文物、近4000處傳統(tǒng)建筑,。青磚黛瓦的古城里,,大量傳統(tǒng)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活態(tài)傳承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,平遙城墻得到搶險加固,,歷史建筑陸續(xù)得以維護,古城違建整治長效機制建立,。與此同時,,一項項民生改善措施扎實推進:古城外圍建成迎薰公園、停車場,、游客服務中心,;古城內(nèi)清零商戶燃煤鍋爐,,修建現(xiàn)代化旅游廁所,實現(xiàn)垃圾分類收集,;電力,、通信、給水,、雨水,、污水等綜合管線提升和道路改造工程逐一完善。
古城在保護中歲月靜好,,文化在發(fā)展中日益繁榮,。平遙城墻外大型室內(nèi)情境體驗劇《又見平遙》上演著晉商的信義傳奇;平遙牛肉和推光漆器2023年實現(xiàn)產(chǎn)值29.6億元,,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在產(chǎn)業(yè)化中發(fā)揚光大,;2023年古城接待游客909萬人,門票收入1.2億元……